近日,NICU收治了一名新生儿因"胎龄33+5周早产、出生体重1.3kg。"入院,诊断:极低出生体重儿(1250-1499g);早产儿(孕期等于或大于32整周,但小于37整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目前需长时间肠外营养治疗。经评估患儿及治疗方案,与家属沟通征得同意后,在援藏老师伍瑛副主任的指导下,本地医务人员仁青玉珍护士长在置管过程中开展了新生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置管过程顺利,心电图定位技术成功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下段,患儿术后体征平稳。
此病例是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新生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新生儿和成人的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新技术的成功开展,践行了“静疗护理高质量发展,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此技术在以伍瑛副主任护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带领下,一方面,体现本地护理人员以“实践”提升护理质量实效,丰富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检验了“师带徒、援藏造血”成效,也进一步提升了林芝市人民医院静疗护理技术、应急处置及急救能力。
PICC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 IC -ECG)定位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是通过腔内心电图P波变化以实时检测导管尖端位置,其敏感度及特异度髙、置管准确率高、并发症少、使用成本低。尤其对新生儿在置管过程中准确指示导管尖端位置,减少新生儿辐射暴露,缩短危重症患儿因等候拍摄床旁胸片导致的输液延迟,并降低因导管异位反复调管导致的血流感染、血管损伤以及减少调管后拍胸片增加的再次辐射暴露。从患者安全、医务人员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替代传统的X线定位技术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