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我院内一科(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医生黄明亮、张天宏两位术者在我科主任铭勇主任医师和张海波教授的见证和指导下独立完成首例左束支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Lot-CRTD)。这一新技术的成功开展,实现了我院在该领域零的突破,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患者为54岁男性,近半年反复因胸闷、头晕、活动耐力下降住院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院外心电图提示存在短阵室速,术前心电图提示存在室内传导阻滞,QRS:140ms;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室间隔厚度13mm,左室舒张末62mm、收缩末56mm,EF:22%。冠脉造影(1)。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扩大、室内阻滞、短阵室速、心功能III级(NYHA),患者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IIa类适应证,建议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以纠正患者心衰同时避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等危险情况。经过充分沟通,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手术过程
(植入3830电极)
术前患者超声提示室间隔厚度为13mm,术者成功将3830电极拧入左束支区域,影像下显示3830电极拧入深度为11mm左右,QRS波宽度128ms,达峰时间75ms,阈值0.7V,阻抗820Ω,感知12mV,单极起搏波形显示为左束支区域起搏。
(冠状静脉造影)
在固定弯诊断用电生理导管的帮助下左室递送系统成功通过冠状窦进入冠状静脉,然后利用李氏导管进行冠状静脉封堵造影,造影结果提示患者的冠状静脉分支不太理想仅仅远端有一根较细的侧静脉,研究显示理想的心外膜起搏位点为侧静脉或者侧后静脉,PCI导丝可以进入该分支静脉但美敦力左室双阴极电极直径有4.6Fr无论术者如何尝试都无法进入分支或者分支远端。
(植入左室电极)
为了患者获得更好的双室同步起搏效果,术者在选择左室起搏位点的时候一般会考虑诸多因素:是否在左室激动最晚区域,有无膈神经刺激,是否避开瘢痕区域等等,最后选择离左室后壁较近的心大静脉作为心外膜起搏的靶静脉,该位点参数很好阈值1.0V,阻抗636Ω,10V起搏无膈神经刺激。鉴于患者存在室内传导阻滞,术后常规行心电图优化,最后使用左室起搏融合自身优势下传,起搏QRS缩窄至128ms。QRS较术前减少12ms。
(术后留影)
(术前心电图QRS140ms,术后心电图QRS128ms。)
(术后1周彩超 EF30%)
我院内一科团队在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将继续探索前行,持续开展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的起搏器植入治疗,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束支起搏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速、房颤、室性早搏等)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及ICD植入技术,这些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宝贵生命,还守护了诸多家庭的健康平安
什么是CRTD?
CRTD是一种高级的起搏治疗方式,CRT是三腔起搏器置入术,也叫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而CRTD是在心脏同步化的基础上加了除颤的功能。
CRT(心脏再同步治疗)分别在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内植入起搏电极导线,通过起搏的方法使得心房,左、右心室顺序收缩,实现心脏房室运动的同步性。双室起搏的方式,可以实现最佳的房室AV延迟和LV起搏,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帮助心脏左右心室收缩同步,室间、室内再同步收缩减少二尖瓣返流,增加每搏输出量,逐渐恢复心脏功能。CRT(心脏再同步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程、改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CRT(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于逆转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CRT-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在CRT-P(心脏再同步起搏器)的基础上,与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结合,兼具除颤和起搏的双重功能。除了常规双室起搏功能,CRT-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在发生室颤时还可以发送电击进行除颤,对高猝死风险的心衰患者,在心衰治疗和猝死预防中都具有很好的效果。